果然财经华东数控交出亮眼年报季报,成“威海智造”新样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潘佳蓬
2025年第一季度,威海本土上市企业中,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002248.SZ)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6.32万元,同比上升47.45%,延续增长态势。在上半年披露的2024年年报中,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4,263,472.67元,同比增长19.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503,596.01元,同比增长152.35%。
透过数据表面上看,这是一家传统机床企业通过市场拓展和成本控制实现的业绩反转,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地方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突破的深度协同。
隐形引擎:威海发力高端装备产业战略布局
威海市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推动产业升级,其中2024年设立的鲁信知欣先进智造创业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5亿元)尤为关键。尽管公开信息未明确该基金是否直接投资华东数控,但其重点支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与公司核心业务高度契合。例如,基金投资的威硬工具是华东数控的合作伙伴,双方在精密刀具领域的协同研发已体现在2024年数控机床产品23.48%的收入增长中。
此外,山东省自2008年起实施的数控机床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持续降低企业税负。华东数控2024年管理费用同比下降23.8%,财务费用减少40.69%,部分得益于政策支持下的成本优化。这种“政策输血”与“内部造血”的良性循环,为公司技术研发提供了稳定的资金

技术突围: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量产突破
在财报中被轻描淡写的 “研发投入增长13.68%”,实则是一场决定企业命运的攻坚战。华东数控自主研发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已实现量产,2024 年新签订单平均单价达222万元/台(不含税)这一突破的意义在于,五轴机床作为高端制造的核心设备,长期被德国、日本企业垄断。华东数控通过省级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台,累计获得171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2项),成功将加工精度大大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种技术跃迁不仅直接推动毛利率提升至20.71%,更打开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市场的大门——其中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收入增速约21%/57%。订单方面,2024年公司新签订单同比增速约24%,整机/产线/功能部件数控系统及其他金额占比约65%/30%/3%/3%。国内新签订单中,航空航天/高校/机械设备/能源/汽车/兵器、船舶、刀具等占比约53%/12%/11%/10%/6%/8%,其中航空航天同比增长约10%。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新签订单复购率约41%,其中民企占比约74%。

底层重构:从铸件自制到全球化布局
鲜为人知的是,华东数控早在2008年就通过控股荣成弘久锻铸,控制了 30吨以上大型铸件的供应,这一举措在2024年铸件价格波动中凸显战略价值。更重要的是,公司通过本地化供应链网络的构建,将关键零部件采购周期缩短20%,同时通过参股德国希斯庄明公司,引入欧洲精密加工技术,实现了从“零部件进口依赖”到“技术双向输出”的转变在海外市场,尽管整体营收占比仍较低(2024年为23.4%),但东南亚市场的拓展已初显成效。通过与当地代理商合作,公司2024年海外订单同比增长 35.87%,其中新能源领域订单占比超过40%。这种 “技术输出+本地化服务”的模式,正在复制到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为后续增长埋下伏笔。
价值重估:从“周期股”到“科技成长股”
当前很多股民对华东数控的定位仍停留在“传统机床制造商”,却忽视了其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本质。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占比提升至15.02%,这一比例在同行中处于领先。更重要的是,其五轴机床产品已进入国产替代加速期——国内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6%,而华东数控凭借技术突破,与科德数控、秦川机床等企业共同推动国产替代。

政策层面,国家《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2027年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75%,这为公司带来了可观市场增量。叠加威海市“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的规划,华东数控有望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受益者。
华东数控的业绩反转绝非偶然,而是地方政策扶持、技术突破、供应链重构三重逻辑共振的结果。在国产替代浪潮中,类似华东数控的地方龙头企业正通过 “政策-技术-市场”的闭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未来,随着五轴机床在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渗透率提升,以及威海高端装备基金的持续赋能,这家“小而精”的企业或将成为中国高端制造崛起的缩影。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基于第三方数据,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如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请联系修改。
二季度盈利一季度亏损 华东科技上半年预亏仍超2亿
每经记者 吴凡 每经编辑 宋思艰
7月12日晚间,华东科技发布了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今年1~6月,华东科技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2.1亿元~-2.3亿元之间,华东科技称,上半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受第一季度亏损影响。
实际上,华东科技近年的主营业务的业绩较为低迷,公司的营业利润近三年来也均处于亏损的状态,不过,受惠于较高比例的补助资金,由此公司近年年报上显示的业绩总能“化险为夷”。
那么,华东科技未来能否持续收到较高的补助资金?公司又将何时重振主业?7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了华东科技的董秘,不过后者表要要开会未能接受记者的采访,上海博盖咨询总经理高剑锋则向记者表示,A股壳价值依然很高,一些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本身都有意愿和动力去保护壳。
一季度业绩拖累
实际上,华东科技今年第二季度的销售、利润情况均有稳步提升,当季已实现盈利,华东科技称,预计46月份可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950万元~3950万元。
不过,由于今年一季度亏损额过大,从而导致今年上半年华东科技的业绩仍然没有缓过神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53亿元,同比上期增长了498.92%,然而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为亏损2.5亿元,同比上期减少993.80%。
华东科技解释称,报告期内因公司控股子公司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板显示公司)尚未实现满产满销,产品结构未达最优,毛利偏低,截至2017年3月底实现营业收入108148.99万元,效益尚未充分显现。
值的注意的是,尽管华东科技一季度出现了亏损,但是公司营业外收入却有所增加,报告期内,公司累计收到1046万元的补助资金。
而这并不是公司第一次收到补助的“巨额”资金,记者梳理公告发现,华东科技近三年均补助资金,在公司年报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一栏中,2014年~2016年,公司分别收到政府补助:645万元、4416万元以及2016年高达6.49亿元的补助资金,而在2016年,华东科技全年营收仅为15.77亿元。
对此,高剑锋认为,A股的壳价值依然很高,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上市公司本身都有意愿和动力去保壳,而除了保壳的需要,补助资金还要跟产业扶持政策、扶贫开发等政策结合,而这个往往是显性的。
补贴项目多样
那么,华东科技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如此高比例的政府补贴的呢?
记者梳理华东科技年报里政府补助“明细”发现,除了一般的“项目补助资金”、“科技经费”、“企业转型专项资金”等等外,一些诸如“活动补助资金”、“展会补助资金”等也囊括在政府的补助资金内。
以华东科技2016年收到政府补助金为例,比如:“2015年慕尼黑展会补贴”7.53万元、“2015年,南京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项目”5000元、“稳岗补贴”116万元,等等。
而上述这些大大小小的政府补助资金汇合起来,为公司原本“低迷”的业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14年至2016年,华东科技的营业利润分别为:-3330万元、-2946万元以及-4.94亿元,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利润依然没有起色,亏损4.25亿元。
此外,还是在2014年至2016年,公司在扣非后的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分别为:-2436万元、-1.4亿元以及-4.2亿元,今年一季度则为亏损2.6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华东科技是一家以生产触摸屏类的电子元件为主的企业,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熊猫信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息集团)持有熊猫信息72.19%股权,华东科技最终的实控人则为国务院国资委。
事实上,目前靠政府“输血”扭转业绩的华东科技,此前曾寄希望于注入大股东资产来改善公司的业绩。
据了解,去年11月份,华东科技曾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原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液晶显示)100%股权和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2%股权(以下简称液晶材料),并募集配套资金,而液晶显示和液晶材料均隶属于信息集团。
通过此次重组,华东科技一边希望抓住布局液晶面板这个“救命稻草”,另一方面公司大股东也能完成当初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
然而华东科技的注入大股东资产并不顺利,今年2月,华东科技公告称,由于此次重组筹划事件较长,且公司股东大会审议的《关于继续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议案》遭到了公司持股5%以下的中小股东反对,由此,上述重组方案被迫中止。
那么,公司未来将如何重振主业?公司未来又是否能持续收到政府较高的补助资金?带着上述问题,记者联系了华东科技的董秘,不过后者以要开会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相关问答
康佳和荣耀可能重组吗-ZOL问答
目前无公开信息表明康佳与荣耀有重组计划。两者分属不同行业领域,康佳主营家电及大健康,荣耀专注于消费电子。企业重组需基于战略协同、市场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