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须知: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意思

菩提,乃梵语“bodhi”之音译。于早期佛教之经典中,译为“觉”“智”“知”“道”。由此可见,“菩提”这一概念,亦能够以单个汉字来指代断除一切烦恼从而成就的涅槃智慧。
在探究“菩提心”之概念时,除却“菩提”一词,于不同时代所译之佛典,其所运用的词汇或许不尽相同。故而,我们需具备一定的敏锐性,切勿遗漏某些重要之讯息。
佛、声闻、缘觉于不同之阶位中,所获之菩提各有深浅之差异。正因如此,针对佛之菩提,便衍生出一个观念,称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ṃbodhi”)。此点至关重要,我们将其简称为“菩提心”。
汉译佛典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ṃbodhi”)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其中,“阿耨多罗”(梵文“anuttara”)意为至上的、无上的、最为高贵的。
论及成佛,菩提心(梵文“bodhi-citta”),即为觉悟之心,成佛之心,萌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于晓非:如何发菩提心

于晓非教授
于晓非,1985-2015年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任净名文化教育公益促进会(筹)名誉会长,喜马拉雅FM2017年度历史人文类十大节目“于晓非《金刚经》导读”主播。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人天乘佛法的区别在哪里?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菩提心。认同了三世说的生命观、能够生起出离心、但生不起菩提心的人,是无法修习大乘佛法的;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能够生起出离心还能生起菩提心的人,才是大乘根性的修行者。“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为“觉”。从糊涂到明白的过程就叫“bodhi”。佛陀认为我们凡夫无明所障,糊涂,以假为真,见不到真正的真实,所以轮回于生死,轮回于生死给我们的感受,苦多于乐,因此我们要解脱。
大乘以发菩提心而始
佛陀在大乘佛法里提出的解脱方案是什么?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糊涂走向明白的历程。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bodhi”,“觉”,就是“bodhi”这个觉的心、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的过程。所以“bodhi”,觉,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因此大乘佛法也叫菩提道。小乘佛法叫解脱道。发菩提心是成佛之义,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发了菩提心,就可以说他/她是菩萨。什么是菩萨?发菩提心的众生就是菩萨;也只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修菩萨行,才能成佛。从大乘佛法的修行来讲,一切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的。
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是发菩提心。大乘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叫《华严经》,其中的《离世间品》有一句非常严重的话,这句话经常被引用:“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忘失菩提心”,从字面理解,是发过菩提心后来又给遗忘了、丢失了,那么“忘失菩提心”都造成后边的结果,何况也许我们压根儿就没发过菩提心,问题就严重了;更严重的是忘失了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注意是“善法”,用世间法的标准衡量做的都是好事,比如说放生,比如说磕大头,比如说捐款给希望小学,给穷苦的人送衣服等等,从世间观点上看都是善法,都是好事——可是《华严经》这句话说,如果忘失了菩提心而做这些好事,“是为魔业”。什么叫魔业?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表达方式。佛教所说的“魔业”就是障道,即障碍修行解脱的那种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华严经》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忘失了菩提心,虽然做了很多的好事,最终的结果反而是障道,反而是无法解脱。可想而知菩提心有多么重要。

莫高窟254窟北魏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是凡夫,从佛陀的观点看,我们过去多生累劫轮回于生死,在这里造业——当然这个业有善业有恶业,也有不善不恶的业,佛教叫“无记”的业——我们在业力的驱使下不断轮回,感受到轮回的苦,希求解脱,要从多生累劫的生死轮回中进行一个乾坤大逆转,对治多生累劫的业。可是要知道,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力量是巨大的。从大乘佛法上讲,有什么力量能够对治业力、实现乾坤大逆转、使我们从多生累劫生生死死的凡夫的生命轮回而开始走向解脱?什么?只有菩提心!从大乘佛法的观点看,小乘法没有发菩提心,修行的所谓“涅槃”、“证阿罗汉”,不是真正彻底的解脱,所以从大乘佛法上讲,什么力量能够彻底对治我们的业力、实现乾坤大逆转、从生死的轮回开始掉头走向解脱呢?只有发菩提心。这是菩提心在整个佛法修行当中的重要地位。
何谓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觉的心?二时教法对菩提心有个解读,这是我们入手修行大乘佛法的一个方便。般若经当中,把菩提心分成了两个方面。什么是菩提心?般若经说菩提心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分别起名叫作“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从般若经看,世俗谛菩提心跟胜义谛菩提心两个菩提心都生起了,就算生起菩提心了。
什么是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什么心?按照《金刚经》的话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世俗谛菩提心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内心的悲心使然,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进行度脱,修行的结果是增加福德,这是世俗谛菩提心。
般若经解读菩提心的第二部分是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在世俗谛菩提心的心愿的驱使下,切切实实度化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还要生起一个心,什么心?观一切法是空: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件事儿还是空。用《金刚经》的语言表达,菩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当口,胜义谛菩提心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丝毫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因为在菩萨心中,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事儿还是空。在空上度众生,通俗讲,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
所以释迦牟尼老师回答须菩提的问题的第一段,印度古德无著大师、世亲大师解读为发菩提心,这段经文的要害是发心。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要生起两个心:度一切众生的心;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的心。这两条合起来就是般若经对菩提心的解读。所以每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每个读《金刚经》的人,都应该用佛陀的这段教诲来检点一下自己:真地发起菩提心了吗?真地每时每刻都把度一切众生当作唯一心愿了吗?在生活的当下,度脱众生时心是否有所住?众生要无住而度,能度的、被度的、度的过程是空,在空上度,度了还得当没度。每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都应该用《金刚经》佛陀的这段教诲,时时刻刻来观照自己,做到了没有?当然,发菩提心,不是嘴上说的,而是自己心灵深处的一种发心。有人说:“我发菩提心了。”“怎么发的?”“我每天早晨起来都诵一遍《劝发菩提心文》。”诵《劝发菩提心文》,每天不断用发菩提心这样一种信息来熏习自己,当然是一种办法,但是发菩提心不是嘴上念念《劝发菩提心文》而已,而是要在心灵深处植下根。
菩提观想
在大乘佛法里,发菩提心是有修持方法的。30多年前,我的一位老师传授了发菩提心的一个切实的修行方法。这个方法是很震撼的。很多人听了这个方法,也许没有胆量去修为。我的老师当年讲,发菩提心是第一要务,发菩提心首先是要发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要把众生的苦当作自己的苦,甚至自己要代众生受苦;所以真实的菩提心的生起,我的老师当时传授的方法是,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安静坐下来,是不是要盘腿坐无所谓,要做一个观想。随着呼吸做观想。呼气时观想:我所做的一切的善法功德,比如说今天礼佛、念佛、捐款、诵经、参加放生了,诸如此类的善法功德,随着呼气,呼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这些功德一丁点儿都不留,毫无保留地随着呼气,把功德呼向众生。随之要吸气,吸气时要观想:众生的一切苦难,比如种种病痛、灾祸等,十方一切众生的这些苦难,都吸到我身上来吧,我替众生承当。然后又是呼气,做前面同样的观想,要把自己所修行的一切善法功德,随着呼气,一丝都不保留地呼给众生。随着吸气,把众生的一切苦难,都吸到我身上来,我替他们受苦,替他们承当。随着呼吸反复做这样的观想。
有人说:这样观想好办呐,很容易嘛!但有人说:我观想众生种种苦难吸到我身上来,就真吸过来了?我当年也问老师:做这样的观想,众生的苦难、病痛,就真吸到我身上来了?老师当年跟我说:当然了,如果真发心,真要替众生承当苦难,那么众生的苦难就会随着观想到你身上来。有没有胆识、勇气去承当?所以要理解,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是什么样的根性。
我的老师特别提醒,当做了这样的反复观想,修行了,下坐时不要忘了一件事儿:把自己一切福德布施给一切众生,把众生一切苦难吸到自己身上替众生承当,这种心量、修为,功德是巨大的;但是老师说,还不要忘了,下坐前还要生起一念回向的心,刚才修为有功德,功德巨大,但是这些功德一丁点儿都不保留,依然还要回向给一切众生。
本文由净名精舍根据喜马拉雅FM“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24讲整理
相关问答
玄奘菩提心什么意思?
是菩萨心肠,形容心地善良,只为他人着想。是菩萨心肠,形容心地善良,只为他人着想。
苦修菩提心的含义?
指人在做事方面的一种执着。指人在做事方面的一种执着。
大悲心和菩提心的关系是怎样的?
与大空性无二无别的大悲心,就是胜义菩提心。慈悲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也不是慈悲心。但是菩提心涵盖了慈悲心,慈悲心不一定涵盖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指上求佛道、...
萧炎是怎么得到菩提心的?
不久后,菩提古树出现并为萧炎提供了二十多颗菩提心,希望他能帮助自己驱除当年斗帝留下的负面情绪。萧炎没有犹豫,开始疯狂地炼化这些菩提心。经过约一个小...
为什么我的《仙剑诀》声望商店里没有特殊道具,就是菩提心捕兽网?
打怪,不用真打,抓宠物,然后逃跑,就可以用宠物分解内丹。或者可以在“商城”里的“道具”用元宝买,但是200元宝才100内丹,不划算。打怪,不用真打,抓宠物,然后...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见闻者是指什么?】作业帮
[最佳回答]比如说,你在念地藏经.你念第一个字的时候,你身边就会有很多的众生来听经.念经功德无量.它们听你念经,就是“见闻者”比如说,你在念地藏经.你念第一...
斗破苍穹萧炎得到菩提心了吗?
斗破苍穹中萧炎得到了菩提心,这是在紫妍的帮助下萧炎成功的获得了菩提心,并且在菩提树下得以炼化了菩提心,萧炎的实力也是成功的突破到了半圣境界,可以说是萧...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教的回向文。这是回“因”向“果”的意思。如果修行有某种功德,这个功德会衍生出果报来的。今希望这个果报符合自己的愿望。故作此回向。就是功德主希望...
重德不报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重德不报指对人施恩德太大,不会得到相应的报答西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假曰:‘重德不报,诚然哉!’”《郑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
人与大自然如何能够和谐相处?_作业帮
[回答]我自己的感觉来说,我平常修行学习佛法,并不是用要成为一位法王、宗教的领袖这样的心情来修行,我修行时,是以平凡人的心在修行.佛法不只是解...◎法...